咨询热线

400-688-5160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行业动态

一文读懂犬瘟热

发布时间:2025/4/23 18:25:13
浏览量:
一、犬瘟热传染病学
   犬瘟热(Canine distemper,CD)根据农业农村部于2020年1月15日公布的动物疫病名录统计,犬瘟热属三类动物疫病,主要感染犬科动物,传染渠道主要是通过与病兽直接接触传染,也可通过空气或食物传染,不属于人畜共患病。

二、病原
     犬瘟热是由副黏病毒科的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引起的犬科、鼬科和部分浣熊科动物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双相型发热,眼、鼻、消化道等黏膜炎症,以及卡他性肺炎、皮肤湿疹和神经症状。
      CDV抵抗力不强,对热、干燥、紫外线和有机溶剂敏感,易被日光、乙醇、乙醚、甲醛和煤酚皂等杀灭,50-60℃ 30min可灭活。3%甲醛、5%苯酚溶液及3%氢氧化钠等对病毒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经0.1%甲醛灭活后,CDV仍能保留其抗原性。。最适PH为7.0,在PH4.5-9.0条件下可存活。病毒在-70℃可存活数年,冻干可长期保存。

三、流行病学
病犬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患病的毛皮动物也具有感染性。病毒集中存在于感染动物的唾液以及其他分泌物中。病畜的血液、淋巴结、肝脾、腹水、脑脊液等也含有病毒。养水貂场和犬场也可能存储病毒。
此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行传播,也可以通过眼结膜和胎盘感染。凡是接触污染的饲料、饮水、垫草、食具、用具、饲养人员的工作服、手套、兽医人员的体温计、注射器及注射针头等,均可感染此病。饲养场内的禽类、野鼠、家鼠及吸血昆虫也可起传播作用。据报道,本病可借助风力使半径100m内的临近饲养场内的动物发病。
     本病多发于寒冷季节(10月至翌年2月),但其他季节也可发生。犬最易感,凡是养犬的地方,就有本病发生。

四、发病机理
     CDV自然感染主要从鼻、咽进入,在淋巴结和扁桃体中增殖,继而在组织巨噬细胞中增殖并扩散至整个细胞,然后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扩散到全身,从而表现出临诊症状。
     在自然条件下,CDV通过上呼吸道上皮和飞沫传播。
五、临诊症状
     CDV主要侵害易感犬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神经系统。潜伏期为3-6d。
患犬初期表现为体温双相热型,如果是侵害呼吸系统为主,病犬表现为体温升高,鼻端干燥,鼻眼流浆液性至脓性液体,咳嗽、呼吸加快、肺部听诊有啰音等肺炎呼吸道症状(此时易被误诊为感冒或肺炎)。病犬眼睑肿胀,呈化脓性结膜炎。后期常客发生角膜溃疡;有的病犬下腹部和股内侧皮肤上有米粒大红点、水肿和化脓性丘疹。
     如果病毒侵害消化系统,则表现不同程度的呕吐,初便秘,不久下痢,粪便恶臭,有时混有血液和气泡,幼犬在腹泻严重的情况下,往往会继发肠套叠,少数病例此时死亡。
     如果病毒进入神经系统,10%-30%的病犬开始出现神经症状,由于CDV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部位不同,临床症状有所差异,(大脑)好动和精神异常、癫痫、转圈;(延髓,中小脑)步态及站立姿势异常;(脊髓)共济失调和反射异常;(脑膜)感觉过敏和颈部强直。咀嚼群肌反复出现阵发性颤动是犬瘟热的常见症状。终因麻痹衰竭而死亡。这种神经症状是不可逆的,即使病愈也会留下后遗症。
     本病往往这3种症状都有,多数随着病情的发展,先后出现呼吸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据此可以简单视作前、中、后期,其致死率可高达30-80%,有些遗留麻痹、瘫痪症状。
     皮肤症状较少见,在皮肤少毛处出现米至豆粒大小的痘样疹,水泡样至化脓性,少数脚垫的表皮过度增生、角化。
六、病理变化
犬瘟热是一种泛嗜性感染,病变分布广泛。病理变化随病程长短、临诊病型和继发感染的种类与程度不同而异。
早期尚未继发细菌感染的病犬,仅见胸腺萎缩和胶样浸润,脾脏、扁桃体等脏器中的淋巴细胞减少。
     发生细菌继发感染的病犬,则可见化脓性鼻炎、结膜炎、支气管肺炎或化脓性肺炎。
     消化道则可见卡他性乃至出血性肠炎。
     死于神经症状的病犬,眼观仅见脑膜充血、脑室扩张及脑脊液增多等非特异性脑炎变化。
七、防控措施
疫苗免疫,目前用于犬和野生动物以弱毒疫苗为主。
特异疗法
     单克隆抗体和免疫增强剂的配合应用是治疗犬类病毒性传染病的特异疗法。
输血、输液
     在供血犬和受血犬血型符合前提下,在发病初期、中期,可采取犬瘟热康复犬的全血经静脉输血给患犬的疗法,配合输液和抗感染治疗,治愈率较高。
对症治疗
     抗病毒采用利巴韦林或吗啉胍按常规剂量肌注或口服,呼吸困难时用氨茶碱或麻黄碱平喘,咳嗽严重用止咳化痰类药物(喷托维林、盐酸溴己新等),腹泻严重时用止泻灵,出现神经症状时可用苯巴比妥或苯妥英钠。
上一篇:犬细小病毒知多少? 下一篇:没有了

联系热线

400-688-5160

技术支持

扫码关注

返回顶部